常州紡織歷史
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angzhou textile industry
第一次工業革命象征 —
紡織、絲綢(chou)業
上世紀三(san)十(shi)年代初(chu),木(mu)材(cai)店(dian)老(lao)(lao)(lao)板(ban)湯(tang)夢熹、荊(jing)春(chun)生(sheng)、費定(ding)(ding)庵三(san)人集資(zi)辦(ban)起三(san)和(he)布廠(chang),在(zai)古運河畔的三(san)堡街141號(hao)選定(ding)(ding)了廠(chang)址,主要生(sheng)產(chan)四十(shi)碼白細布和(he)白斜(xie)紋布。也許(xu)是做(zuo)木(mu)材(cai)買賣出身的老(lao)(lao)(lao)板(ban)不熟悉紡織業的緣故,經營情況并不太好(hao)。1933年,潤源色(se)布店(dian)的老(lao)(lao)(lao)板(ban)毛錫章接手了三(san)和(he)布廠(chang),改名“恒源布廠(chang)”。“恒”寓意長久,“源”取(qu)自(zi)“潤源色(se)布店(dian)”。
毛錫章接手后,工廠有了真正的發展,不僅能織布,還能做印染。1936年,恒源暢染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,在原廠名后加了個代表興旺發達、財源旺盛的“暢”字。
1927年到1937年抗戰前,是常州近代工業出現奇跡的十年,尤其紡織、印染業一枝獨秀,成為了常州步入近代化的主要標志。紡、織、染聯營基本模式的建立,在那個年代具有首創意義。這期間,常州紡織行業的設備和資金都增加了8倍,被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稱為我國民族工業發展史上“罕見的奇跡”。在這種大環境下,恒源暢也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代,不僅擴大了生產規模,工人增加到450人,織機增加到224臺,廠房增加到2100平方米,產品也有了拓展,并注冊了“童鷹”等商標。不僅如此,恒源暢還相繼開辦了鼎元紗布號和鼎元雜貨號,開設了上海申莊營業所這樣的駐外地辦事機構,由生產到銷售的模式初步成型,成為了常州織布行業的龍頭企業。